《瑶传》民俗纪实影像中的多重语境

日期:2023-08-17 点击:6453 编辑人员:文联管理员

阮 波

 

        时至今日,不应该俗纪实摄影等同于光闲趣、引人入胜的猎奇故事;更不是停留于民族团结表面形式上所形成的种种夸饰性赞美文式。无论是俗纪实摄影还是其他一切艺术表达形式,其本质也依然是人类安顿自我身心的产物。

广东摄影创作群体中,不少岭南经济社会以及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与外部世界观察和比对,有草根生存的经验提取他们在作品中力图做到有思想有故事、有文化、有切入点,从而展现当代岭南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生活画卷,这样的尝试是有意义的。但在关照各种文化融合的同时厚重感、深层审视、文化修养可能也这类创作中相对薄弱的。

而梁厚祥创作的《瑶传——关于连南瑶寨的影像笔记》,历时14年,共计508 帧影像,牢牢纪录了粤北连南瑶族地区在中国近几十年进步与变化基础之上的生活全像,蔚为大观,恢弘深挚,在丰富我国摄影艺术宝库的同时,也将成为中国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甚具价值的组成部分。

 

      《瑶传》的地域抒写与民俗价值

 

      《瑶传》之“传”,使被叙述地域一切如花般绽放,使地域性、民族性创作蒙上了诗性色彩。民族生活一经叙述,就像被施与魔法般,有了一种神奇的美丽。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因世人的反复吟咏而附丽了许多额外的意义,《瑶传》正是用摄影这种艺术方式,将连南瑶族的周遭与现实幻化为如歌如泣的影像,成就一个关于连南瑶寨的影像乌托邦”。

      《瑶传》具有明显的民俗文化特性,其中的影像作品体现了民俗文化中的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革性、引导服务性等特征与价值。

      集体性。摄影集《瑶传》“风雅颂”里的瑶居、瑶歌、瑶男、瑶女、瑶童、瑶山、瑶衣、瑶食、瑶俗等等约定俗成,反映了连南瑶寨人民集体创作、集体享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是氏族、部落、村镇、民族及其他种种人群的集合影像,具有民俗集体性特征。

      类型性。民俗文化艺术一般具有类型化特征的趋向,在此影像集中,我们看到了与其他民俗题材相近的基本情节、表达方式、母题情节。在影像集中也加入了瑶民们的自发主体创造,因此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是极其自然的。粤北少数民族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彼此相似的性质,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给予陶炼的结果,也是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

      传承性和扩布性《瑶传》的田野社会调查,像《古老的瑶排》系列,充分表达出瑶族民俗文化在时间传衍上的连续性和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稳定性与变革性。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在时空中传承、扩布和演进,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作为文化遗留的“活化石”,有着稳定与变革的双重属性,《瑶传》中“雅”的部分,“瑶排选村官”“泥楼村搬迁”“房建丰的三次迁徙”“华丽转身的青年瑶民”……摄影师的第三只眼在观看、述说、思考,同情同感,在改变着被拍者的世界与心灵的同时,摄影师本人也很难完全不变,这是一个复杂而内在的双向渗透过程。

      引导服务性。根据环境和对象的不同,这一特性呈现强弱隐显不同的影响。“长大的理想”里,“空姐”“医生”“老板”“保安”——连南瑶寨封闭山村里放飞的稚拙而伟大的理想,接通外部世界,直指未来天空。《瑶传》体现了对民众集体生活的引导服务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瑶传》的学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瑶传——关于连南瑶寨的影像笔记》——可谓影像三千,全来自于扎实刻苦的田野调查工作,每一幅作品都是严谨的社会学、人类学标本,摄影变成了超越常识的苦差、劳役,变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科学采集、深度调研。摄影作品是一个摄影师内在世界的外化,摄影师创作时的出发点、立足点就是一部作品的态度与立场。当我们看这个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在看他看待世界、改变世界的方式《瑶传》在此意义上,就不仅仅超越了技术,甚至超越了艺术,增值了学术涵义,是一场有声有色的人文礼赞,摄影本身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瑶传——关于连南瑶寨的影像笔记》——此书的全名凸显创作者梁厚祥的初心与原意,平实、朴素、扎实的笔记与足迹,创作者平视或仰视普通瑶族劳动者的姿态,使人不禁对此厚重之作心生好感与信任。不事张扬的“类型化”民俗创作风格,在摄影与文学的交织中延伸——章节前后的文字抒写、影像之间的民俗读解、《瑶排读钞》的历史留存,字字绵长,句句隽永。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树峰副院长所言:“每一章节都娓娓道来,叙事为导入式,让读者跟着他向前探寻,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连成一线,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摄影家们自然了解文字标题于作品的提升力与重要性,但一主题一散文的高配,就少见、奢侈且余味深长了。文字与图片风格一致,规避了主观意志、个人形式,但不乏抒情与幽默,只是全然不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因为内涵的强大,形式的平铺直叙似乎更形有力、丝丝入扣。如前所述,他所使用的“类型化”民俗风格,是现实生活不断陶炼的结果,与强调个性与独创的手法反其道而行之,在现如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形式感创造热潮中,最朴实的反而成了最个性的。

 

      《瑶传》的审美优势与精神寻根

 

       我舞蹈,因为我忧伤;我歌唱,因为我喜悦——《瑶传》一场连南瑶人集体无意识的生命扭动,仿佛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与天赋,在瑶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一切似乎都还是那么随性而自在这样简单而又纯粹的生趣与美感,是被现代人日益疏离与陌生着的,这种差异性恰巧成就了独具的美感。正是“粤北”“连南”“瑶村这些关键词的组合,赋以《瑶传》陌生与魅力的特权。在连南瑶寨语境中,传统资源与外来文化当然也有着最大程度的整合,岭南沿海发达地区所谓的海洋文明“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始终牵引着文化纬度的世俗性”。在此基础之上,一种世俗情怀与利益追求为导向的文化心理与创作心态,势必影响着整个岭南文化大系统内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诠释该地区创作的一个标向。在此背景下,聚居于此的瑶民族对日显保守的农业文明及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反观,对精神家园的浪漫描述与追寻,无疑具有先天优势,这样的民族纪实作品更容易脱颖而出,《瑶传》突出了地域民族元素的非现代性生命力与人类学价值,具有先天的审美优势。在南方都市的大背景下,少数族群这生命的歌、古老的唱本是各民族与生俱来的生命状态,如今蜕变为陌生,而这份陌生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石破天惊地存活于姿态万千的当代生活里,形成一种距离产生美的创作优势。

      民族地域寻根,探讨连南地区民族面对社会变迁与文化冲突的出路,是《瑶传》的又一文化底蕴。梁厚祥在连南瑶山的7个镇地寻觅,为这里蒙尘的古老文化招魂,甚或他就是这村寨最古老灵魂的一部分《瑶传》影像世界里,以古典的“风”“雅”“颂”三大板块串联起连南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淳朴大山里的乡村法则——常年居于地的人们自己并留意的,反而被身在其外的深切感受到了,好多人原来的生活终于成为“后半生永远的怀念”,连南瑶寨生活终于成为许多人心中失落而难以复返的精神家园。他乡与故乡本来就是一个交织着道道伤痕与生命馈赠的命题,我们的人生与艺术在这种交织中变得圆融与饱满。

      《瑶传》以图透彻准确地表达历史主题更形生动和丰满的同时,也提供内心寻根的满足《瑶传》以江水入大海、林鸟夜归巢一般的舒畅自如的面貌,抒发着连南瑶族记忆里最真切的残酷与芬芳,表达出连南瑶人民在时代变迁中内心的喜悦与忧伤,努力成为少数族心灵的活地图与温度计展现现代国度里的民族特点以及人类共通的本性还有与此相连的地域民族发展问题为民族地域涂画全新的色彩……这连南沃土之上,摄影师梁厚祥俯身倾听他们生命燃烧时那劈里啪啦的声音,放声高歌着连南瑶族的民族身份凸显、民族文化进步、民族生活喜悦民族之安详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