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以文化人 以艺通心 习主席“青春世界回函”传递中国文化金名片

日期:2023-02-15 点击:2955 信息来源:中国文艺网 编辑人员:文联管理员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近些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复信外国青少年,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为增进两国友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些“青春世界回函”饱含深情和寄望,传递了一张张中国文化的金名片。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

  最好的钥匙。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上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外国青少年深度学习中文、接触中华文化成为新趋势。

  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

  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的学生们现场中文朗诵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晓》。新华社记者 汪平 摄

  “我们喜欢说中文,也喜欢我们的中文老师。我们喜欢写汉字和吃中国菜。”2019年2月初,临近中国春节,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40多名学生给习近平主席写信。

  该校自2008年起开设中文课程,选修人数已拓展至11个班。

  “学习中文可以更好了解中国,结识更多中国朋友,也可以结识很多会说中文的世界各国朋友。”2019年3月21日,习近平主席给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回信,称赞他们书写工整、用词规范。

  美国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学生春节前夕展示他们制作的寄给习近平主席的贺卡。新华社发(郑亚敏供图)

  “我爱吃甜甜圈。你呢?我很喜欢中文……如果你来美国,我们可以一起吃甜甜圈。”2020年鼠年春节前夕,美国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50名四年级学生用中文给习近平主席写新年贺卡,小学生古莎乐这样写道。

  卡斯卡德小学是犹他州内最早开展中文沉浸式项目的学校之一,全校有一半以上学生参加该项目。

  “汉语是世界上十几亿人使用的语言,通过学习汉语你们可以更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2020年2月15日,习近平主席亲切复信美国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学生,勉励他们“做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小使者”。

  艾哈迈德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沙特赛区决赛中演讲。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 摄

  “我从小就被中国文化习俗所吸引,对中国充满好奇。”沙特于2019年宣布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艾哈迈德是沙特一名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对中文的热爱让艾哈迈德去中国餐厅了解饮食文化,看中国电影,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张云飞。

  2022年,100多位像张云飞这样的沙特青年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学习中文的收获和感悟,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

  “希望同学们不负韶华、努力学习,为增进中沙、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勉励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

  “中国成了我心中的第二个家。我想去中国看看,像习主席信中说的那样,去了解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艾哈迈德憧憬道。

  匈中双语学校的胡灵月(左一)、王米丽(左二)、宋智孝(左三)、葛丽(左四)在茶文化课上。图源:人民网

  2009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匈牙利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专程到匈中双语学校考察,向学校赠送教材和教学设备,并与学校师生合影。

  该校是中匈两国政府共同筹建、纳入匈牙利国民教育体系的全日制公立学校,是中东欧地区唯一一所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

  今年春节前夕,该校学生宋智孝与胡灵月代表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希望早日去中国学习。

  2023年1月,习近平主席给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复信,希望他们“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10多年前,习近平主席勉励学校培养出更多中匈友好事业接班人。这封复信如同冬日暖阳,让匈牙利汉语教育界感受到浓浓的暖意。”收到复信,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校长埃尔戴伊激动地说。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

  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越来越多外国青年来到中国求学、工作、生活,努力探寻中国的发展奥秘,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日益加深,同时也愿意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真实的中国向世界去传播。

  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活动,在北海公园合影留念。图源:人民日报

  “五年的专业学习、短期中国夏令营和长期赴华留学项目都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国,深入了解它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当代发展。”2019年3月,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校长雷亚莱和8名高中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分享中文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收获。

  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是意大利久负盛名的学校,设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课堂,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蔚然成风。

  “一提到中国文化,很多意大利人想到的是一些比较符号化的概念,比如太极、茶叶、熊猫等等”,该校执教七年的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教师陈晨介绍,“而我们孔子学院一直努力把这些扁平化的概念变成贴近他们生活的真实存在,让文化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让中国在他们心中‘活’起来。”

  “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2019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对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们寄予厚望。

  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师生代表受邀来华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

  “中国的火车最漂亮,我在去八达岭长城的路上见到过!我们国家也很快就有这样的火车了。”2019年,回到万象后,小学生坎佩·乔米赛兴奋地分享着过去一周的中国之行。

  一周前,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师生代表受邀来华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

  学生们动手制作《我们的丝路故事》画册赠送给习近平主席,并随信表达了对中国的真诚谢意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意愿。

  “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是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2019年4月29日,习近平主席给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做中老友好的接班人。

  回信在老挝引发强烈反响。老挝教育与体育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侬坎说:“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让老挝人民更加读懂中国,读懂中国领导人的情怀。”

“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获奖者在颁奖仪式上合影留念。张蕾 摄

  “熊猫杯”征文大赛获奖的日本青年中岛大地,在大学时代学习中文,研究中国文学,经常参与日中交流活动。

  中岛说:“中国之行让我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也深刻体会到日中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非常重要,我想要传达这种感想。”

  2019年,中岛大地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了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良好意愿。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两国人民友好的未来寄望于青年一代。”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给中岛大地回信,寄望两国青年为开创两国关系美好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收到回信的中岛备受鼓舞,表示将继续努力,“为日中青年加深彼此理解尽一份绵薄之力。”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谭嘉煦在北大。图源:解读中国工作室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拉斐尔

  来自美国的谭嘉煦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中国的生活与经历,“我对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变化表示钦佩。”他希望在美国的家人朋友能够加深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

  “今天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气象。”来自巴西的拉斐尔去了井冈山和瑞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谭嘉煦、拉斐尔以及其他34位“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主席致信,表示愿意把中国的故事传递到世界。

  “我们欢迎更多国际青年来华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2021年8月10日,习近平主席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

  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让谭嘉煦和拉斐尔备受鼓舞。“我不是旁观者,我愿意和中国一起前进。”“我要把真实的中国呈现给巴西人民。”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习近平主席引用莱布尼茨的名言,说明世界文明交融的必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向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赠送文化礼品。图源:中国文化报

  “借助中国茶道、瓷器、漆器、云锦、风筝、书法等主题展示和研究,我们走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到很多中国的发明创造。”15岁的尼尔是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的一名学生,是忠实的中国文化爱好者。

  2022年7月,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引用《礼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积极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愿为马中文化交流多做贡献。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2022年8月,习近平主席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鼓励更多马耳他青少年“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汉娜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

  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汉娜·格塔丘来自埃塞俄比亚,2016年年底来到北京学习。

  令她印象深刻的有九寨沟的自然风景,有中国的淘宝和美团外卖,还有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

  “中国已成为数百万外国青年的家园,他们相互合作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改变世界。”2018年6月,汉娜等来自51个国家的73名青年代表向习近平主席写信,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合作、中非青年交流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为传承中非传统友谊作出贡献,为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努力。”2018年8月28日,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

阿力夫(左五)和北京科技大学师生合影。图源:人民日报评论

  “我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我希望自己能为中国发展奉献力量,成为传递中巴友谊的使者。”得益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阿力夫2010年来到北京科技大学留学,是众多巴基斯坦留学生中的一员。

  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表达了学成后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增进中巴友谊作贡献的愿望。

  “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际交往的活跃力量。年轻一代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您是第位访客